2024稻漁綜合種養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成功舉辦
2024稻漁綜合種養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現場
7月24日-25日,2024稻漁綜合種養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大會暨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以下簡稱“大會”)在貴州省劍河縣成功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出席大會并作大會報告。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王欣太,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黨委書記張鋒,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彭錦斌,黔東南州副州長王建華,劍河縣委書記楊勝朝出席大會并致辭。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家勇主持大會開幕式。
領導致辭、開幕式主持
會議指出,稻漁綜合種養是綠色產業、生態產業、富民產業,近年來,稻漁綜合種養蓬勃發展,在守住“米袋子”、豐富“菜籃子”、鼓起農民“錢夾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種養面積穩中有升。2023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近4500萬畝。二是產品產量穩中有增。穩定稻谷生產約2250萬噸,產出各類水產品417萬噸,占全國淡水養殖產量的12%。三是新型模式發展迅速。各地涌現出了一批綜合效益好的新型模式,全國無環溝稻蝦綜合種養面積380萬畝以上。四是增收增效作用顯著。小農田得到大產出,小農戶獲得大豐收,每年為農民增收800億元以上。
會議要求,2022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稻漁產業發展作了系統謀劃和部署安排。今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將稻漁綜合種養作為“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中“推廣綠色技術促進小循環”的重要內容。各地要認真貫徹落實,合力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穩糧興漁基本原則,確保規范發展。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堅持耕地糧食生產功能,科學利用稻田水土資源,合理確定發展規模,更加注重發展質量。二是強化政策引導和科技支撐,增強發展動能。抓好《意見》貫徹落實,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吃透吃準、用好用足政策。強化科技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三是打造全產業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培育壯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加工、倉儲、物流向主產區布局,打造品牌,傳承文化,促進三產融合。
報告發布、標準宣貫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發布《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和稻漁綜合種養新型模式和典型案例(以下簡稱“新型模式案例”),對《稻漁綜合種養通用技術要求》國家標準(以下簡稱“通用技術要求”)進行了宣貫。報告系統梳理和分析了2023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狀況,提出問題和建議。新型模式案例由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組織開展遴選,經各地推薦、專家評審,遴選出綜合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稻小龍蝦+”綜合種養等8種新型模式,通過公開發布推介,發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先進適宜技術模式推廣應用。通用技術要求是我國稻漁領域第一個國家標準,于2023年底公告發布,2024年7月1日正式實施。其實施應用,將有力規范和促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高質量發展。
桂建芳院士、劉少軍院士、南昌大學洪一江、貴州大學姚俊杰作大會報告
浙江大學陳欣,集美大學張春曉,上海海洋大學成永旭、李嘉堯等分別主持大會或專題報告
桂建芳、劉少軍、南昌大學教授洪一江、貴州大學教授姚俊杰分別圍繞稻漁綜合種養和生態農業、魚類良種良養良銷、甲魚生態養殖、貴州稻漁歷史文化和稻田魚作大會報告。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珠江水產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集美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寧波大學,銅仁學院,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四川泰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16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圍繞稻漁生態和生理、技術模式、數字化和產業發展等作專題報告。來自相關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14位研究生在研究生專場作報告交流。
除報告交流外,大會安排了現場觀摩,參會代表觀摩了劍河縣久仰鎮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基地,對劍河縣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出意見建議并作技術指導。此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漁農綜合種養高質高效技術與輕簡化裝備”項目2024年中期工作推進會在大會期間召開。
本次大會由中國水產學會主辦,中國水產學會稻漁綜合種養專業委員會、上海海洋大學、劍河縣委縣政府、貴州省水產技術推廣站承辦,并得到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農村部稻漁綜合種養生態重點實驗室、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井a業發展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