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承擔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項目140萬尾褐牙鲆增殖放流任務圓滿完成
7月9日,受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委托,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以下簡稱“水產總站”)在山東省日照市開展的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項目褐牙鲆增殖放流活動,使140.12萬尾平均體長8.4cm的褐牙鲆魚苗放歸黃海。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黨委書記張鋒、日照市海洋發展局二級調研員朱景友、日照市漁業技術推廣站書記劉艾東等領導同志參加了本次放流活動。
本次增殖放流活動是本年度水產總站承擔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資金項目的首次放流,活動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日照市海洋發展局、日照市漁業技術推廣站、有關專家的全程監督下進行。專家組一致認為,本次放流魚苗,規格大、活力好、體色純正,采用智能魚苗計數器統計放流魚苗數量,規范且公正。本次放流活動還得到了本年度第一批和第二批赴日照基地鍛煉青年干部的大力支持,他們冒雨堅持放流,直到結束,彰顯了站會青年干部的優秀作風。
活動實施中水產總站日照海水基地根據放流點海況和碼頭特點,按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術規程》(SC/T9401-2010)要求,研發了可根據潮汐自行升降的放魚導流槽,確保了在不同潮水情況下,均可使放流魚苗貼近水面(近水面不超過50cm)緩慢流入水中,不僅大大提高了放流魚苗成活率,還提高了增殖放流的實施效率。
增殖放流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是改善與恢復生物資源群體、生物種群結構的有效方式,在修復漁業種群資源、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以及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年來,水產總站高度重視增殖放流工作,持續多年在黃海海域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對牙鲆、黑鯛等經濟物種的漁業資源恢復,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基地管理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