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水產種業發力,內蒙古科學“牧漁”向水要糧
種業是農業發展的“芯片”,水產種業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為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內蒙古聚焦摸清水產種業家底、加強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新品種引進與示范推廣3項重點工作,為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種源保障。
為摸清種質資源家底,內蒙古于2021年啟動了全區第一次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利用3年時間完成涉及97個旗縣的2849個養殖主體、72個水產養殖物種普查工作,完成10個特色物種的系統調查工作。摸清了水產養殖物種的群體數量、區域分布、保護利用和遺傳本底等情況,為水產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供技術支撐。
內蒙古積極開展土著魚類保護與人工繁育,年均繁育土著魚類苗種1.52億尾,維持了土著魚類的種群數量。大力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累計投放重要土著魚類及經濟苗種8億余尾。加強土著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建立黃河鯉、紅鰭鲌、陳旗鯽、達里湖瓦氏雅羅魚、哲羅魚、細鱗魚等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9個。同時,嚴格落實禁漁制度,加強漁政執法,打擊非法捕撈行為。
投放魚卵。
良種推廣既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又鼓起了漁民的“錢袋子”。內蒙古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優化養殖結構,先后引進了福瑞鯉、長豐鰱、異育銀鯽“中科3號”“中科5號”、團頭魴“華海1號”等大宗淡水品種,南美白對蝦、海鱸、花鱸、擬穴青蟹等耐鹽堿品種,以及虹鱒“水科1號”、金鱒、鱘魚、拉氏鱥等冷水魚品種。通過示范推廣,目前已建立規模在100畝以上的示范基地25個,全區水產良種覆蓋率達到85%以上。打造綠色養殖模式15個,其中池塘高效養殖福瑞鯉模式實現平均增產362斤/畝,每畝增收2568元;鹽堿地南美白對蝦養殖模式,平均單產500斤/畝,最高產達1000斤/畝,畝均效益6000元以上。
下一步,內蒙古將持續推動水產種業振興,加快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育繁推”一體化的水產產業體系,打造現代水產種業“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