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典型案例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農業農村部關于推動綠色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升級的戰略部署,福建省通過大力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范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和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總結了一批可看、可學、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做法。
01 生態綠色健康養殖模式行動
一、典型案例名稱
凡納濱對蝦+斑節對蝦(金剛蝦)高位池輪養技術模式
二、實施地點
漳浦縣、龍海市、霞浦縣等沿海地區
三、行動內容
受氣候變化、養殖環境、苗種質量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凡納濱對蝦病害頻發,養殖成功率難以保證,特別是在高密度養殖模式下夏季池塘如高位池空置率高,養殖經濟效益降低。采用“白+黑”特色養殖技術模式(即凡納濱對蝦(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金剛蝦))高位池輪養模式),一般為春季養殖凡納濱對蝦,夏季養殖金剛蝦,秋冬季養殖凡納濱對蝦,該模式一方面利用了這兩種對蝦常見病害的差異,金剛蝦病害相比南美白對蝦較少,近年來南美白對蝦常見高發的肝腸胞蟲、虹彩病毒、“玻璃苗”等病害問題在金剛蝦上較少發現,因此采用輪養方式可有效減少養殖環境和養殖動物的病原積累,降低對蝦發病率,實現了減少藥物使用量的目標。另一方面,金剛蝦在高溫期生長速度快、市場售價高,可有效填補夏季高溫期對蝦養殖空白,降低了池塘空置率,實現全年養蝦不間斷、成蝦產品常年供應,顯著提高對蝦養殖的經濟效益。該模式已在福建閩南、閩東地區廣泛應用,推廣面積超10000畝。
四、產出與效益
2023年對龍海、漳浦和霞浦地區采用該輪養模式的養殖戶進行調查統計,結果如下:南美白對蝦每茬平均投入19.4萬元/畝,產量11000斤/畝,春季利潤35.2萬元/畝,秋冬季利潤39.6萬元/畝;金剛蝦每茬平均投入14.6萬元/畝,產量7500斤/畝,利潤30萬元/畝。
五、成效與成果
凡納濱對蝦+金剛蝦高位池輪養技術模式充分發揮了兩種對蝦的優勢,提高對蝦養殖成功率,整體養殖成功率高達80%,同時利用兩種對蝦對病原易感性的差異,減少養殖環境和養殖動物的病原積累,降低了對蝦養殖過程中病害發生率,減少了藥物使用。該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全年用藥總量減少20%以上,用藥成本下降15%左右,并提高了對蝦養殖的經濟效益。
02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
一、典型案例名稱
雙循環養鰻尾水治理模式
二、實施地點
詔安升馬水產養殖有限公司(位于漳州市詔安縣建設鄉馬頭村馬頭250號),采用水泥池精養模式,養殖對象為美洲鰻鱺,每口鰻池面積約250m2,示范總面積約20000m2。
三、行動內容
雙循環養鰻尾水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內循環系統與外循環系統的構建和使用。在內循環養殖系統中,鰻池旁增設以“空壓機+氣提泵”為動力的集污、沉淀、曝氣回抽的三級水處理結構附屬池(類似于為魚建立廁所或衛生間),建立“養鰻池+附屬池(魚廁所)”的池塘內循環結構布局,附屬池面積約為鰻池面積的45%左右,即250m2鰻池的魚廁所面積約為10~12m2,并將濃縮的污水排入外循環系統進行尾水處理。在外循環水處理系統中,采取沉淀、過濾、氣浮、壓濾等去固技術,將鰻魚糞便等固形物大量去除;通過高效增氧、菌藻培水穩水等技術措施,實現尾水的再利用。該技術已獲得多項技術專利。
四、產出與效益
根據2022年7月以來在該養鰻場開展雙循環養鰻尾水治理模式,結果如下:
1.產出情況:養鰻成活率約95%,按8元/尾的苗價計,1年平均可養鰻450噸,平均單產達22.50kg/m2。
2.經濟效益:每噸鰻平均賣價7萬元/噸,平均成本(含投資折舊、管理費)為56771.3元/噸,每噸鰻效益約13228.7元。
3.總產值3150萬元,總利潤595.29萬元,平均收益297.65元/m2。
五、成效與成果
1.節水減排效果好:內循環技術系統使得鰻池排水量減少了70%以上,達到很好的減排效果,為后端的外循環創造了很好的尾水處理條件;同時通過內循環、外循環養殖的統籌運用。與傳統鰻池大排大灌模式完全不同的是,從2022年7月初采用雙循環養鰻技術示范后,已實現超過1周年的“零排放養鰻”,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佳,符合現代漁業的高質量發展,應用前景廣闊。
2.鰻魚生長好:通過內循環、外循環的統籌管理,降低水中糞便等污物含量,使得鰻池水質穩定,水溶氧基本都能保持在5mg/L以上,養殖過程的攝食狀況良好,多數池的鰻魚在選別后就可進行投喂。同時,由于養殖水環境良好,有效控制鰻魚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全程實現了“無抗養鰻”,從而保證了養出的成品鰻魚高品質。
3.飼料效率高。鰻魚攝食良好,飼料效率達到75%以上。根據養殖實際,3P鰻投飼率可到1%左右,10P鰻可到2.2%左右。
4.養殖效益好:如上所述,每噸鰻魚效益可達1.3萬元。同時,隨著環保政策的嚴管要求下,其效益更具發展優勢,推廣前景廣闊。
03 水產養殖精準減量用藥推廣行動
一、典型案例名稱
寧德市海上綠色養殖技術服務平臺(漁醫院)
二、實施地點
蕉城、霞浦、福鼎
三、行動內容
海上綠色養殖技術服務平臺(漁醫院)由“四級服務網絡”構成,包括市級綠色養殖服務中心(漁醫總院)、縣級綠色養殖服務站(漁醫分院)、海上綠色養殖服務部(岸上門診部)和海上綠色養殖服務點(海上巡診中心),主要職責是利用海上綠色養殖技術服務平臺(漁醫院)各級機構的設施設備,充分發揮中心(綜合)實驗室、技術服務隊、技術專家組等力量,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規范開展漁病坐診和巡診、漁病監測和預警、苗種產地檢疫和藥殘快檢、技術咨詢指導、培訓及科普宣傳等工作,讓漁業從業者享受高效便捷的公益技術服務,有效解決漁病尋醫難、用藥不規范等問題,提高漁民群眾漁業綠色養殖技術能力,保障漁業增產增效和水產品質量安全。
四、成效與成果
2023年,海上綠色養殖技術服務平臺(漁醫院)組織市縣兩級技術服務隊開展了漁病檢測、病害預測報、漁病坐診巡診及線上咨詢指導等病害防控工作,共完成了大黃魚、鱸魚、石斑魚等魚類刺激隱核蟲病、虹彩病毒和內臟白點病檢測386批次,在市局網站發布水產養殖病害預測報7份,開展岸上門診部坐診與海上巡診中心巡診200多次。同時,在相關微信群發布病害預警信息200多條次,并及時解答群眾咨詢,全年累計服務漁民5000多人次。
04 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推廣行動
一、典型案例名稱
海參高效配合飼料的示范應用
二、實施地點
霞浦縣沙灣海域
三、行動內容
㈠多劑型海參配合飼料的開發與應用
省水產研究所通過進一步研究福建省不同生長階段仿刺參的營養需求,在片狀海參配合飼料的基礎上,開發出1種顆粒狀劑型的海參專用配合飼料,片狀配合飼料主要用于海區筏式吊籠、網箱的成品參養殖,顆粒狀配合飼料則主要用于車間稚幼參養殖,實現了海參養殖過程的配合飼料替代全覆蓋。同時,出于調整、改善宿主機體和微生態環境的目的,積極探索嘗試在海參配合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和中草藥提取物,規模化生產2種海參功能性配合飼料1000噸,在霞浦海域推廣應用。
?、鎮鹘y餌料以及海參片狀配合飼料不同投喂量間的養殖效果對比評價
在霞浦縣沙灣海域,海參配合飼料投喂示范基地約300口網箱(規格3.3 m × 3.3 m)中,投放平均規格46.22 g/頭的仿刺參苗種28000 kg,開展為期4個月全程投喂海參配合飼料養殖。
試驗設置3個組:
1.海帶投喂組(對照組):投喂傳統餌料(傳統餌料的餌料系數為5左右);
2.3%配合飼料投喂組:投喂片狀配合飼料(片狀配合飼料的餌料系數為2左右),投喂量占海參總重量的3%;
3.5%配合飼料投喂組:投喂片狀配合飼料,投喂量占海參總重量的5%。
四、產出與效益
3組海參經過10天的分別投喂后,現場隨機抽籠測定每組海參的平均體質量,計算出海帶組(對照組)、3%配合飼料投喂組、5%配合飼料投喂組的10天累計增長率分別為6.81%、16.00%和19.93%。與傳統餌料海帶投喂相比,配合飼料投喂表現出較好的應用效果。
養殖4個月后,經測量,發現海帶投喂組和配合飼料投喂組的海參增重率相當。但以同等養殖條件分別養殖相同體量的海參為前提,經計算,投喂配合飼料的每斤海參投喂成本(包括餌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可節約27.5元。因此,在節約養殖成本上投喂配合飼料具有一定優勢。
五、成效與成果
根據海參攝食特性和消化機能優化選擇海參飼料加工工藝,開發出2種低污染、高效的海參功能性配合飼料,在海參主養區霞浦海域得以推廣應用。其中,片狀配合飼料因其營養更全面,除了各種綜合藻類,發酵原料等,僅有少量擴充海參腸道的海泥,基本符合飼料食品衛生要求,相較傳統餌料不僅具有更好的養殖效果,且片狀飼料在海區吊籠中的耐水率可達72h,基本滿足海參三天一喂的生產投喂周期,有效解決了海參傳統餌料流失率高、利用率不足的缺點。餌料系數僅為2左右,在有效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更易得到養殖戶的認可
05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
一、典型案例名稱
仿刺參“福參1號”新品系選育
二、實施地點
寧德、漳州等地
三、具體內容
1.海參種質資源庫建設
以仿刺參(刺參)為主要保存品種,收集遼寧群體、山東群體、河北養殖群體、福建平潭自繁群體的活體種質,以及國內其他經濟海參品種(花刺參、糙海參、黃疣海參、玉足海參、方柱翼手參等),構建海參活體種質資源庫,現保存各品種海參活體種質3000余份。保存經濟海參DNA、RNA、精子等種質樣本200余份。開展海參線粒體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破譯仿刺參、玉足海參、花刺參、黃疣海參、強壯翼手參、方柱翼手參、可疑翼手參等多個海參品種的線粒體基因組序列,并進行系統進化分析。
2.仿刺參“福參1號”新品系選育
以多年、多輪度夏的大規格成品參作為基礎選育群體,開展親體培育、生殖熟化、親體催產、幼體培育等關鍵技術研究,實現了仿刺參在南方的全人工繁育;選育出仿刺參速生長品系、耐高溫品系和抗病品系,選育的速生長家系較對照組生長速度提高41.39%,選育的抗病家系較對照組成活率提高29.70%。開展海參基因組、溫度脅迫下轉錄組測序和外泌體miRNA測序分析,為解析高溫脅迫下仿刺參的耐高溫機理研究提供思路。
四、產出與效益
2023年10月12日,省水產研究所海參創新團隊在霞浦一嘉海帶苗業有限公司完成國內首次秋季海參種參的規?;庇?,共計收獲受精卵2億余粒。今年4月份,團隊以1000余頭“福參1號”新品系成品參,采用低溫培育和程序性控溫模式,在度夏期對成品參的性腺發育進行全程調控,于10月份成功達到性成熟并成功催產。海參秋季繁育是目前國內海參養殖產業中的一種新嘗試,通過親參性腺的控溫培育,選擇在秋季適宜的水溫條件下使其性腺成熟產卵,可以在13月齡時即可達到適合海區吊籠養殖的15-20頭/斤苗種規格,有望早日實現規?;⒚绶N在福建地區的本土化供應。
五、成效與成果
截至目前,通過與海參育苗企業合作形式,創新團隊開展“北參南繁南育”,累計孵化海參幼體超3億只,培育稚參8000余萬頭,成功實現海參在福建的規?;庇?。同時,為實現仿刺參在福建的周年養殖,團隊創新了室內人工育苗、室外池塘養殖、海上筏式吊籠養殖等多種養殖模式,構建的“室內培育+池塘養殖”模式,13月齡海參最大體重可達170g,平均體重為130g,經過一周年養殖即可達到成品參規格;而“室內培育+網箱度夏+吊籠養殖”模式,24月齡海參最大體重為305g,平均體重為186g,成功實現了我省海參苗種培育與主產區養殖的產業銜接。下一步,團隊將積極拓展“秋季室內育苗+筏式吊籠養殖”模式,構建適應我省的海參育繁推產業技術體系。